化债资金与产业基金齐头并进
新增专项债逐步落地
2024年6月28日,重庆市财政局公布《2023年工作情况报告》,其中提及:“加强地方债务风险防范化解,推动法定债务与隐性债务合并监管;发行政府债券3000亿元,其中新增债券1469亿元,用于基础设施、产业园区等重大项目建设;再融资债券1531亿元,用于偿还到期存量债务;以更实的举措防范债务风险;加大存量债务化解力度,建立健全应急周转金机制。”
在化债工作完成了阶段任务之后,地方政府正在做更为长远的规划与布局,已将重心逐步落实至产业领域,以金融为活水,不断以产业基金、耐心资本及项目贷款形式来支持本土产业发展壮大及升级为产业链、产业集群。
各地纷纷推出以产业链、产业集群为核心的支持鼓励政策,以人才红利与创新创业为源泉的支持措施及其相应融资手段,以及更多省市通过各类新型债券品种进行增量融资,使得地方经济复苏势头有所增强。
吸引更多人才红利“净进入”地级市,是当前各省市的当务之急。
通过产业政策与营商环境来吸引外资、民企等各类企业入驻产业园区,形成“产城融合”的城市布局与产业结构;通过加大对居住环境的改善与实施宽松的户籍制度,吸引人才“净流入”,从根本上解决地产市场的“烂尾风险”与“已建、未售现象”,虽然尚需较长时间,但是从省级至地级市的相关政策正在落实,预计效果会逐步显现。
依次处理重点领域风险,防范地方债务风险、房地产风险及中小金融机构风险,已经占据了过去一年以来的较多政策资源与政府工作。目前开始聚焦于产业领域,预计或能有效引领地产市场与服务业需求的复苏与扩大,值得密切关注。
与产业基金相似的是“耐心资本”相关政策的推出,也对未来地方经济的发展带来良善裨益。
2024年4月30日,中央政治局会议部署了“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强调要积极发展风险投资,壮大耐心资本。各个地方政府根据自身资源禀赋的差异性,积极布局各类产业母基金与专项基金。
例如在2024年6月21日,总规模500亿元的江苏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母基金正式启动,秉持“长期主义”原则,投入国家战略发展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真正助力于实体经济的长期发展,以经济大省的示范效应,争取在核心技术上能够取得突破进展,以及将现有产业链条进行实质完善与有效补充。
2024年6月26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也举行了政策例行吹风会,其中重点谈到了国务院办公厅近期印发的《促进创业投资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
在吹风会上,国家发改委谈到了要高度重视发展创业投资,拓宽资金来源,主要是鼓励长期资金投向创业投资,支持资产管理机构加大对创业投资的投入,扩大金融资产投资公司直接股权投资试点范围,丰富创业投资基金产品类型;金融监管总局则谈到,积极支持信托公司、理财公司等资管机构加大创业投资支持力度,按照“卖者尽责、买者自负”原则,开发与创业投资相适应的长期投资资管产品。
从化解地方债务风险到防范房地产风险,再到出台各类政策来支持房地产市场复苏与发展;从金融监管总局要求全力推进中小金融机构改革化险,到近期财政部要求推进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以及各个地方政府对于化债资金、产业基金与耐心资本的积极建设与广泛实施,使得“化险-投资-产业-财税”的多元循环体系正在全国及各省逐步展开。
与此同时,三季度新增专项债有望大幅提升。新增专项债能为重大项目提供资金,也能够扩大有效投资及维持经济平稳运行,对地方基础设施、保障性安居工程、市政工程、产业园区及其民生综合服务设施等都有较大支持力度。
根据《证券日报》梳理,今年1月到5月份,新增专项债发行规模已经达到11608亿元,6月1日至6月28日实际发行的新增专项债规模达到2751.1亿元;截至6月28日,至少已有北京、四川、湖北、新疆等28个省份公布了发行计划,其中,新增专项债计划发行16051.3亿元,再融资专项债计划发行3860.7亿元。
综上来看,目前已发行及未来规划发行的新增专项债规模已经超过了3.04万亿,与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拟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3.9万亿元”目标,还有一段距离,尚待更多省份公布发行计划,才能顺利完成今年的建设任务,从而达到一定程度的实物工作量,保障项目工程与相关就业。
新增专项债与各类增量新型债券品种不断发行的同时,国家审计署也在2024年6月25日公布了《国务院关于2023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其中谈到了“扩投资相关举措未有效落实”的问题,主要内容是:“专项债项目安排不科学,国家发展改革委将 283 个未完成可研报告审批或不符合资本金比例要求的项目纳入准备项目清单,财政部将 522 个缺乏要素保障甚至已停工的项目纳入项目库。截至 2023 年底,其中522 个项目279.24亿元债券募集资金当年即闲置或被挪用。”
一方面,国家与地方政府积极配合发行新增专项债与一般债,并通过设立产业基金来进一步推动“工业-服务业-就业-财税”的循环体系,又通过培育耐心资本来长期发展关键技术与完善产业链条;
另一方面,对于专项债项目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及闲置、挪用情况,又需要地方政府审慎拣选“优质项目”与“必需项目”,时时关注项目进展与收益情况,科学安排项目落地,才能真正对实体经济有所帮助。
投资建议
近期,超长期特别国债、一般债、专项债、中央预算内资金正在逐步落实,尤其是各省市一般债与专项债的发行速度陡增;核心一二线城市新政利好逐渐释放,叠加房企年中业绩冲刺,2024年6月份,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等重点城市成交量有所改善。
与此同时,央行明确将开展国债借入操作并可能在市场卖出国债的最新消息,引发债券市场出现调整。
鉴于上述情况,建议城投平台债券投资策略可以考虑如下三类:
第一,可重点关注发展动能与债务管控皆相对较好的“经济大省”,其省级、地级市与区县级平台皆较稳健,以经济基本面作为拉长久期的核心权重,可适当拉长久期至3年,例如广东、江苏、浙江、福建、安徽、上海与北京等。
基于“省负总责、分级负责”的基本原则,省级对地市区县的债务管控能力已较强。即使未来可能出现利率债估值波动风险,这些重要的“经济大省”仍会具备较强融资能力,以及具备足够债券存量规模的交易灵活性,其地级市、区县级平台可以适当关注。
第二,可重点关注目前各个省市拥有较强产业基础与金融支持的地级市,以省级战略支持与产业基础实力为短久期的核心权重,尤其是具有重要产业链地位与产业集群的地级市及其下辖区县。
可以选择在期限2年左右,不宜久期过长,以防范利率债大幅波动对估值的冲击。
第三,可重点关注当前化解债务出现重大利好政策或资金实质落地的区域,以化债政策作为短久期的核心权重,可以考虑久期在1-2年,如重庆、天津、广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甘肃、贵州及云南等省市,其省本级平台、省会级平台、省域副中心的城投平台可适当考虑。
近期,国家对上述省份出台的相关政策支持及重大战略项目,或有利于它们争取更多专项债、中央预算内资金、转移支付,缓解本省的资金支出压力。
下一阶段,在化解债务出现重大进展、有效降低全省债务率及调整至合理的债务结构之后,上述省份或将重新提升项目基建规模及新增融资规模,后续须密切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