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登录
首页>新闻资讯>重要新闻
重磅!特别国债发行安排揭晓,经济新动力即将点燃!
发布时间:2024-05-14 11:50:21
浏览量:169
唯有稳健
logo.png
方可长远



我们秉承专业、诚信、高效的服务理念



刚刚,财政部发布《2024年一般国债、超长期特别国债发行有关安排》,其中超长期特别国债涉及品种为20年、30年、50年,这意味着市场多方关注的万亿特别国债发行终于落地。

根据发行安排,决定5月17日发行30年超长期特别国债,决定5月24日发行20年超长期特别国债,决定6月14日发行50年超长期特别国债。

640.jpg

640 (1).jpg



此前,据相关媒体报道,5月13日财政部国库司决定召开超长期特别国债发行动员部署会议。

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为系统解决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进程中一些重大项目建设的资金问题,从今年开始拟连续几年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专项用于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

4月22日,财政部预算司司长王建凡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曾表示,根据超长期特别国债项目分配情况,及时启动超长期特别国债发行工作。

中共中央政治局4月30日召开会议指出,要及早发行并用好超长期特别国债,加快专项债发行使用进度,保持必要的财政支出强度。


640 (2).jpg


最终,特别国债迎来发行安排。

从发行方式来看,特别国债的发行方式可能更加偏向市场化发行,而非定向发行。

从货币政策支持来看,未来央行可能会以降准或者MLF操作的方式进行支持。不过考虑到当前债券市场资产荒的事实,即使是央行不采取特别政策支持,特别国债发行也很难对市场形成压力,毕竟债券市场目前供给太少。

认识特别国债

对于特别国债,市场并不陌生,实际上2023年10月底如开的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就表决通过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批准国务院增发国债和2023年中央预算调整方案的决议、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授权国务院提前下达部分新增地方政府债务限额的决定。

根据相关安排:中央财政将在今年四季度增发2023年国债10000亿元,作为特别国债管理。全国财政赤字将由38800亿元增加到48800亿元,预计赤字率由3%提高到3.8%左右。此次增发的国债全部通过转移支付方式安排给地方,今年拟安排使用5000亿元,结转明年使用5000亿元。

特别国债和特殊再融资债券有一个非常相似且非常重要的特点:灵活性

这种灵活性体现在发行的灵活性,和资金使用的灵活性。


640 (3).jpg


特别国债需要国务院提请全国人大或人大常委会审议增发特别国债,调整年末国债余额限额,随后由财政部根据议案规定发行特别国债。

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人大常委会就可以审议特别国债发行,而目前人大常委会每1-2月就会举行一次。同时,特别国债审批机制及流程较为灵活,可在必要时启动发行,这使得特别国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应急。

而使用方式的灵活,则体现在特别国债一般是针对特定背景或者突发事件发行。

最近的一次特别国债发行,是在2022年12月。实际上是由于在2007年发行1.55万亿特别国债中,有7500亿将于2022年12月11日到期,该债券简称为“07特别国债07”,2022年12月的特别国债发行,应该为07特别国债07的全额续作。根据财政部公告,我们可以看到,发行方式为:在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面向境内有关银行定向发行,人民银行将面向有关银行开展公开市场操作。

即财政部在一级市场面向有关银行发行特别国债、当日央行在二级市场购入特别国债的方式操作,对市场流动性并无影响,也不是财政赤字货币化。


640 (4).jpg


历史上,曾经有过3次特别国债发行。

1998年首次发行特别国债,规模2700亿元,向工农中建四大行定向发行补充资本;

2007年发行1.55万亿元,采用定向与市场化结合的方式,用于购买约2000亿美元外汇,作为成立的主权财富基金-中投公司的资本金;

2020年发行1万亿抗疫特别国债,采用市场化方式发行,并通过特殊转移支付机制直达基层,用于公共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和抗疫相关支出。

考虑到目前的经济形势,也许我们需要特别国债为经济助力。

事实上,中央财政是目前杠杆率最低的主体,也是最有能力加杠杆的主体

640 (5).jpg


社融需要特别国债

5月11日,央行公布2024年前4个月金融数据。可以说,这并不是一份令人满意的数据,社融和货币各项数据均不乐观。

其中,2024年4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同比增长8.3%、广义货币(M2)同比增长7.2%,均为历史新低

政治局会议提出“要灵活运用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等政策工具,加大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降低社会综合融资成本”,考虑到4月份的金融数据,也许我们很快就能看到降息或者降准落地。 


640 (6).jpg


从金融数据上看,也许本轮债牛距离结束还有很远。

经过计算,2024年4月当月社融新增为-1987亿,居民贷款新增-5166亿,其中短期贷款新增-3518亿,中长期居民贷款新增-1666亿。

初步统计,2024年4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为389.93万亿元,同比增长8.3%,创历史新低。

观察社融结构同比变化,政府债券、未贴现票据、企业债券、非金融企业股票融资均构成拖累项。 

2010年11月,中国人民银行总行正式明确由调查统计司牵头研究编制“社会融资规模”(社融)指标,并将其定义为:一定时期内(每月、每季或每年)实体经济从金融体系获得的资金额。

2010年11月以后的社融数据,由央行每月发布,2010年11月以前的数据,则由央行回溯后统一公布。

应该说,自从2010年社会融资规模问世以来,这可能是最差的一次社融数据。

考虑到央行在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再次提示长债风险,再叠加特别国债发行,近期债券市场情绪偏空,30年国债收益率一度升到2.6%,但是社融数据公布以后,30年国债收益率快速下行至2.57%左右。


640 (7).jpg

640 (8).jpg

考虑到5月13日要召开特别国债发行动员会,我们可以期待今年的特别国债会尽快发行,也许4月份的社融会成为全年低点。


同时,货币数据也不容乐观,4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301.19万亿元,同比增长7.2%。狭义货币(M1)余额66.01万亿元,同比下降1.4%。


其中M2同比增速7.2%为历史新低!

640 (9).jpg

目前的债券收益率普遍波动下行。4月初以来,10年期国债收益率整体呈现波动下降态势,4月2日开始持续在2.3%以下低位运行,30年期国债收益率则在3月下旬就降至2.5%以下。这一情况在4月28日发生扭转,连降多日的长期国债收益率突然逆势上涨,30年期国债也重新站上2.5%关口。


640 (10).jpg


10年期国债在4月29日最高涨至2.4%,最终以2.37%收官。日内30年国债活跃券最高调整8BP,10年国债活跃券最高调整6BP。30年国债期货最大跌幅近1.2%,10年国债最大跌幅近0.6%。周内30年国债从最低2.4%左右调整到2.6%左右,幅度达20BP,10年期国债从最低2.2%左右调整到2.38%左右,幅度达18BP,这已经接近一轮熊市的调整幅度。


而这段时间以来利率债大起大落,利率债市场的各方博弈,成为市场波动的重要来源之一。对于债券市场来看,各个参与方对市场考量方向的差异,加大了市场分歧。


一方面,央行针对长债利率频繁表态,对债券风险和资金面担忧与金融市场产生偏差;另一方面,当前债市交易结构拥挤,央行与财政部就国债买卖与发行供需出现认知差异,同时金融市场内银行买债行为收到监管关注,这些因素导致市场预期变化,也使得市场分歧变大。


640 (11).jpg


近日,央行在一季度货币政策委员会例会新闻稿中提到:长期国债收益率的变化主要受到长期经济增长和通胀的预期的影响,但叠加供求关系等其他因素扰动。我国当前经济回升向好,市场供需的阶段性失衡,可能是当前国债收益率与经济增长预期背离的原因。但总体上长期国债收益率会运行在与长期经济增长预期相匹配的合理区间内


同时就财政政策来看,目前财政政策导向积极,今年计划发行的政府债券规模可观,未来发行节奏还会加快。当前长期国债收益率持续下滑的底层逻辑是市场上“安全资产”的缺失,随着未来超长期特别国债的发行,“资产荒”的情况会有缓解,长期国债收益率也将出现回升。央行在二级市场开展国债买卖,是作为一种流动性管理方式和货币政策工具储备。需要具备国债发行规模要足够大,发行节奏要相对稳定的双重条件,买卖双向,不同于量化宽松(QE)操作。


而当下在流动性层面上,存款利率的不断下调刺激理财规模增长,但“手工补息”被叫停,理财缺失了一块收益稳定的高息资产,资金流动性会冲击债券市场,进而放大债市调整,加剧问题反馈。


总体来看,本轮债市波动在理解和控制范围内,观察最近的收益率趋势,判断其进入上行区间还为时过早,但债市的高波动不可不谓之是一个惊醒,给债券市场的各方参与群体敲响当头一棒,提升风险关注,做好变动准备。

— 免责声明 —

▲向上滑动阅览

本篇公众号内容素材摘编金融人事Co向其客户已发布的部分内容及观点,订阅者仅使用本公众号内容,可能会因缺乏对完整报告的了解或缺乏相关的解读而产生理解上的歧义。

如需了解完整内容,请具体参见金融人事Co所发布的完整报告为准。如有侵权,请跟我们联系删除,谢谢!

本公众号内容基于政鑫投认为可靠的信息编制,但政鑫投对该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效性不作任何保证。本公众号所载的意见、评估及预测仅反映发布当日的观点和判断。

在任何情况下,本公众号中的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见均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订阅者不应单独依靠本订阅号中的内容而取代自身独立的判断,应自主做出投资决策并自行承担投资风险。订阅者若使用本资料,有可能会因缺乏解读服务而对内容产生理解上的歧义,进而造成投资损失。对依据或者使用本公众号内容所造成的一切后果,政鑫投及作者均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本公众号版权仅为政鑫投所有,如未经政鑫投授权,私自转载或者转发本公众号,所引起的一切后果及法律责任由私自转载或转发者承担。政鑫投保留追究相关责任的权力。

登录
注册
获取验证码
您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